x

宋小菜创始人余玲兵:离开阿里,性感卖菜,不要瞎搞!

农世界网    丑故事 2019-06-24 来源:农世界网

宋小菜创始人 余玲兵

  一轮红日

我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,喜欢水,但不会游泳。从5岁到8岁,我溺水过三次,每一次都记忆深刻

一次,遇上海边的漩涡,我一脚踩下去,扑了个空,被海浪卷进去,怎么挣扎都没用,使不上力……小伙伴们喊来大人把我救回来,抬到家里,用门板压在我肚子上,把肚子里的水吐出来,才捡回一条命。

三次都是这样,每次溺水过后,我都有一两个月不敢下海。只是远远看着,或者试探性地用脚尖点一点水面,又吓得跑开。坚持了31天,到了第32天,我什么都抛在脑后了,毅然决然冲进海里。

家乡的海边

海是危险的,也是美好的,在生死间挣扎的时候,我努力记住生命里的每一个重要时刻。

说起人生最初的记忆,是一轮红日……

我到现在都相信动画片里的那一轮红色太阳是真实的。对,半圆形的红色太阳,从海平面上缓缓升起,海水都被染红了……这个场景,我亲眼见过。

五六岁时,爸爸在采石场做工。一天夜里,爸爸的船要运石头去椒江,那儿正在建造“一江三岛”纪念碑。后半夜,我跟着爸爸上了船,一艘不大的木制帆船。

黑夜里,什么也看不清,周围静悄悄的,只有帆船发动机的轰轰声。我有点困了,迷迷糊糊不知睡了多久,再睁开眼睛时,天泛着鱼肚白,透着很浅很浅的蓝。转眼间,海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,它越来越亮,周围的云都被它映红了。

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,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片红色。不一会儿,海面上露出了一个小小的半圆形,很红很红,是太阳。只见它越来越大,夺目的光芒射得我眼睛发疼。整个海面上没有任何遮挡物,就我们这一艘小船,朝着那一轮红色太阳的方向,缓缓前行。

这一轮红日如此硕大,大得占据了整片天空,将天空与海面连在一起,灿烂的红光照耀着一切,已经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。云朵是有光的,海水是有光的,连我也在发光!

太阳多么温暖啊,回想起这个画面,只觉得人是那么渺小,世界是那么广阔。这一轮红日在我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,一颗温暖且明亮的种子,它似乎在冥冥中指引我去探索,去发现,这个世界上的光。

记忆中的一轮红日

  像握着一块石头

1977年,我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石塘镇高升村,老家背靠石塘山,三面环海。这里的房屋、道路都随地势升降而建,一眼望去,路是石铺,街是石造,巷是石围,房是石砌。

石塘的老街蜿蜒曲折,石块铺成的路面,缝隙里长满了野草和青苔,迎面吹来的风里夹杂着咸咸的味道。有人说,这里是东海之滨的好望角,也有人说,这个石砌的古村很美。但生活在这儿的人都知道,石砌的屋子,是为了抵御台风,我们这样做,是为了活下去。

 石头砌的房子

家里造房子,爸爸用压瓦片的砖摆了一个“喜喜”字,还挺好看的。结果台风一来,把瓦片全掀没了,每到这时我们家的“海景房”就成了“危房”。再修房顶的时候,爸爸将砖头全换成了脸盆大的花岗岩,一个一个搬到房顶上,重重压住瓦片,好不好看已经不重要了。只要瓦片还在,房顶就能保住。

1986年那场大台风,把整个村子都吹没了。在台风真正到来之前,你是无法预料的,断断续续的盛夏蝉鸣,砖缝中仓惶搬家的蚂蚁,天上疾速飞过的海鸟群……它来得悄无声息,突然到来时又翻天覆地。

铅灰色的云团黑压压的,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比一阵强劲的风,掀起十几米高的浪拍打在礁石上,白色的水花高高溅起。家里的窗户都在震动,发出“呜呜”的响声,像鬼叫一般。雨斜斜地扫在玻璃上,哗哗作响,外面的世界越来越模糊。

台风就要来了

此时,爸爸在避风港里,保护着我们家最重要的资产——一艘20多米的木制机帆船。我、妹妹和妈妈,守着老屋,风越来越大了……不知道窗户是什么时候碎裂的,风将屋子里的东西卷起,砸落了一地。风雨打在脸上,生疼,我睁不开眼睛。我们三个人抱在一起,浑身湿透,风雨里度过的一分一秒都格外漫长。

台风走后,村子像被洗劫过,屋顶没了,码头被淹没了,树歪倒着七零八落的……幸好,避风港里的船还在,家人,也都还在。

台风吹起的海浪

爸爸时常出海打鱼,开始一走两三天,再后来是一两周,甚至几个月都不回来。鱼越来越少,爸爸只能带着船员去到更远的海域。这是一个辛苦的行当,也是孤独的。在海上,可能几天也看不见一艘船,只有寂静的天,和更深沉的海。

从小,我最喜欢的是“后半夜”,这是家里四口人唯一可能团聚的时刻。

在海上讨生活的人,通常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,想要一家团聚真的太难。爸爸回来的时间通常是后半夜,但我们一家人都没有丝毫睡意,围着桌子,什么都能聊,什么都是新鲜的。这个画面,是我心底里最温暖的家庭记忆。

爸爸不是一个话很多的人,为了激励我好好读书,时常让我去握他的手。爸爸的手上布满了老茧,跟石头一样硬。

爸爸说:“你如果不好好读书,就会变成这样。”我很害怕,我觉得握爸爸手这件事,是恐怖的。

在那个崇尚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,家人希望我能“跳出农门”。我考进了浙江大学新闻系。其实我一直挺喜欢写东西的,对文字也很敏感,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里蕴藏了太多智慧。虽然我理想的是中文系,但后来选了财经,想着要早点独立。

世事难料,因为分数不够,我被调剂到新闻系的广告专业。还挺凑巧,这里需要文字创作,也不乏社会实践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
我的家乡石塘镇

  天生爱折腾

大学的日子里,我一点儿都没闲着,用尽浑身力气“折腾”,也可以说是“奋斗”吧。

一等奖学金拿了几年,而且从大一开始我就自己做调研、做兼职,只要是和广告相关的行当,我都干过,赚回来的钱和同学一起下馆子花掉。那会儿校门口有条小吃街,啤酒只要一块钱一瓶,老杭大周边没有一家小吃店不认识我的。

我是校刊的广告部主任,编辑部的经费都是我想法子挣来的。到了月底,这帮把钱花个底朝天的同学全来我这儿蹭饭。最多的时候,全杭州的老同学都钻我这儿来了。你还别说,大家挤在一间小饭馆里喝着啤酒,畅想人生的时候,让我发现,原来赚钱是这么幸福的事。

 老杭大

人啊,真是要一步步长大的。

大一的时候,班主任胡老师问我,你毕业之后要去哪里?我信誓旦旦地说,当然是回老家温岭,那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。

毕业前,班主任再一次问我,你决定去哪里?这时的我,对未来的打算已经很清晰了,我要留在杭州,这里是我的福地。

毕业后我进入浙江电视台工作,每月工资800块钱,一得空就找兼职做。我租住在紫荆小区,房租一个月300多,除去饭钱,每个月能留下的零花钱只有三四十块。其中20块钱,我用来买时尚杂志,每月一本,雷打不动。

这样一来,手里就剩十几块钱,如果碰上下雨或者加班,就惨了。公司门口的9路公交车,最后一班是晚上7点,过了这个时间,只能走好几公里回家。

我喜欢给自己定小目标,比如在超市里看中一台3600元的空调,我就想办法赚钱,攒着,一定要把它买下。

1999年,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,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。这年我22岁,毕业两年。

我看中了东部软件园对面的一套房子,52平方米,3000一平,首付四万八,可我一分钱也没有。爸妈帮我借了两万,班主任胡老师借给我2万,我又挨个儿问大学同学借了一圈,一个人一千两千的,好不容易凑齐了这四万八。这个房子买的,简直是空手套白狼。

之后的三个月里,我加班加点拼命工作,终于在年终的绩效考核里评到了第一名,拿了一笔年终奖,把欠的钱全还了。可面对一个月1500的房贷,日子过得入不敷出。

在电视台做了两年,我辞职去了长城国际,这家公司只有一个客户:中国移动。

千禧年正是通信行业如日中天的时候,我花了半年时间搞清了所有业务,后来又跳槽去了网通,负责分管整个浙江省的运营业务,一做就是5年。我看着它从一个18人的创业公司,变成1800人的“巨无霸”企业,而我也成了这个体制里最年轻的“副处”。

我提出离职的时候,老板看了我半天,他说:“别人要离职很正常,但你提离职我怎么都想不通,你继续呆着,怎么轮都轮到你了……”我问了他一句:“然后呢?”他看着我,沉默了四五分钟,低声说:“你小子想得太远了。”

我知道,在这里无论是待遇还是职位,都无可挑剔,但我不想才三十岁,就整天守着一个办公室,按部就班,然后这辈子就这样了。或许我就是个天生爱折腾的人,心底里有个急切的声音,想让我离开这个舒适圈,去更有挑战的地方闯一闯。

2019年,参加湖畔大学新生预备营

  摔了跤,只想逃

2008年4月26日,我进入阿里,工号16846,入乡随俗,我给自己取名“天舒”,寓意是天天舒心。

进阿里的日子一直刻在我的脑子里,如果没有阿里HR打来的那个电话,也许我人早就没了……

离开网通后,我帮一个朋友运营线上珠宝电商,四个月来,我发现自己真的不懂互联网,越是不懂,越想一探究竟。我想搞明白互联网是什么,去阿里巴巴是最佳选择。

在入职前的间隔期,我决定停下来,整理自己过去的东西,进行一次结构化的梳理。带着本子,我一边写作一边旅行,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四川汶川。

我预计在这里呆3-4周的时间,欣赏风景,静下心来整理思绪。就在这时,我接到了阿里HR的电话,面试已经通过,通知我4月26日入职。

如果没有这个电话,也许我还在汶川,也许我会经历5.12那场惊天动地的大地震,也许我就不会出现在这里了……

入职阿里后,原想着一切从头开始,谁知挑战接踵而至,简直度日如年。

第一个月,我自己都没想到,最受不了的事竟是“不能午睡”。在原来的公司,每天中午有半个多小时的午睡时间,而到了阿里,不单单是“996”这么简单,“996”在我看来已经很“仁慈”了。我们经常早上9点上班,半夜12点以后下班,这样的工作状态不是6天,而是7天。一到下午,我的瞌睡虫就上来了,偏偏这个时候常常会开重要的决策会议,我只觉得脑袋像铅块一样重,眼皮耷拉着,提都提不起……这道坎,我花了一个月才适应。

以往的工作经验也被全盘推翻。我过去所积攒下来的经验、技巧,在这里都没用了。如果说以前的工作是“被圈养”,那么在阿里就是“被放养”。

任何事都需要你自己去找方向,定方案,拿结果,没有人告诉你该做什么。出了问题,都是你来告诉公司这事儿要怎么做。最可怕的是面对完全陌生的互联网行业,我在开会时完全找不到北,连他们在讲什么都听不懂。

我在阿里摔得最大一跤,是在第一次晋升之后。

适应了阿里的工作环境后,我感觉一切好像没有那么难了,开始用老的经验解决新的行业问题,但所有经验都彻底失效。比如我们过去做营销,在报纸上登广告,没有数据去量化营销效果。以往我们按照PV、UV去测算效果,在阿里,必须是action,也就是新注册的有效用户。如果无法测算出投入产出比,就相当于没有量化数据,这等同于无价值的营销。我负责整个中国区的营销,这个重中之重的问题,我解决不了。

我每天度日如年,感觉忽然之间,失去了自我,过去十年都白活了,一切经验都无用了。

我的工作是直接向总裁卫哲汇报,他是一个很细致也很强势的人,我从没碰到过这样的leader。开会2小时,有1小时59分钟在骂我,关键是他们说的都对,我没有任何办法去解决,只想逃。

  让这风刮得更彻底

我和MM说想转岗去淘宝,她是阿里的十八罗汉,也是淘宝的CPO。我们谈了一个半小时,前面一直聊得很愉快,运营、规划我都没问题,直到最后五分钟,她问我,你上一年的绩效是多少。我说3.25分,不及格。她问,你是怎么被打出这个分数的?我只能照实说了,人一心虚啊,脸上也挂不住了。

MM和我说的话,我至今记得。她说:“你现在不能来淘宝。今天你过不了这道坎,你未来在哪里都过不了这道坎。今天出现问题,你如果逃避,未来它会成倍地放大,再出现在你面前。你要过了这个难关,未来才能心底自在观。人最重要的是自信,你自信丢掉了,就是丢了最宝贵的品质。你回去吧,从哪里跌倒的,就从哪里爬起来……”

我回想起自己来阿里的初心,因为不了解互联网,想要了解,才来到这里。虽然这一路走得很难,但能感受到自己实实在在的成长,每天都在进步,在突破,是令人喜悦的。哪怕很忙,也忙得开心。

阿里有句话:唯有成长让我快乐。我不再觉得工作上的困难是坎坷,反而把它当作动力,它让我打开自己的边界,它推着我前进,让我必须面对未知的挑战。于是,我越战越勇,越战越兴奋,做得越多,hold住的也越多。

一年过去了,我所有的绩效都是3.75分,优秀。之前经历过的困难与坎坷,成为了我在阿里最好的礼物。这次,我带着自信和成果,直接免面试转岗去了淘宝,陆续管理过运营、海购、服装、食品和农业。

2012年,农业电商C2C大规模爆发。淘宝、聚划算、天猫、京东、一号店纷纷进入。各种干果、农产品的半成品及加工品搬到淘宝上销售,农户或加工商直接对接C端。同时,这一年也是生鲜电商C2B+O2O的元年,大规模的生鲜品牌上线触网,诸多的土特产及各地特色生鲜食品采取预售和可视化的商业模式。

我搭建了第一个区域特色特产导购平台:特色中国。它是中国互联网第一个生鲜农产品在线预售模式。接着我发起了“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农业高峰论坛”,发表了第一本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。

2013年,农业生鲜B2C迅速成长。这一年,全国有5000-6000种生鲜及食材类B2C平台,国内生鲜行业多种力量全面提升。农业电商从农产品、生鲜、土特产一步步发展而来,在2015年已经渗透到餐饮外卖行业。但我看到,仍有很多二三线城市的食材B2B平台,在悄悄地活着或悄悄地死去,从未被关注。

这五年来,我发现淘宝真的能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。这群从事农业电商的人,勤奋、诚信、聪明,借助互联网工具,接到了一个又一个订单,甚至还有沃尔玛的单子,外贸的单子,这在传统的生意模型里,是不可能出现的事。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,互联网让每个平凡人都有机会创造非凡。

田间劳作的供应商

尽管互联网的风在城市里刮得热火朝天,但在农村还是很微弱,对传统农业的影响微乎其微。生鲜农产品当时的市场规模已经接近2万亿元,但电商在其中占到的份额却只有小小的3%。改变现有的行为方式及消费习惯,需要创新和改革,让这风刮得更彻底。

2014年9月1日,阿里巴巴上市的这个月,我离开了。很多人希望我留下来,但我想去干点有意思的事。在阿里的六年,我锻炼了自己的心力,也提升了管理成熟度,加深了对组织文化的理解,这些都为创业打下了坚固的基础。

说到底,我是想给自己一个仰望星空的机会。

  入土为安的“宋小菜”

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去做农业,做蔬菜。但有三个发生,加深了我与“蔬菜”的缘分。

2010年,家里多了一个新成员,我女儿出生了。一旦小孩子出生,你就会特别关心食物从哪里来的,于是我开始关注农业。

2011年,我负责管理淘宝农业,带着团队把全国的核心产区都摸了一遍,但当我们扎得越深,看到的反差就越大。我离开农村十几二十年了,老家还是那个老家,他们还是按照十几二十年以前的生产方式在运作。我们耳熟能详的移动互联网、移动支付、产业链、中心仓……对他们来说,都很陌生,很遥远。

种菜人最担心的问题,不是种不出来,而是卖不出去。因此我暗下决心,如果有一天要选择一个创业领域,互联网农业就是我要一心一意扎根下去的方向。但怎么做,从哪里开始做,我不知道……

菜农苦等询价的人

2014年12月,偶然看到的一则新闻报道,让我找到了创业方向。讲的是一个卖菜的小伙子小张,凌晨在马路上捡到一个钱包,一直苦苦等失主,后来因为他拾金不昧的行为而被评为“最美杭州人”。

很多媒体关心他为什么会在凌晨捡到那个钱包,原来,小张是一个农贸市场的菜贩子,日夜颠倒是他的生存常态。每天晚上十点,小张骑着电瓶车到很远的批发市场去挑货、进货,之后再回到农贸市场的摊位卖菜。从夜里一直工作到第二天下午,每天如此。而全中国类似小张这样的家庭,这样的采购人员有多少呢?1300万!

在城市里,我们每天的一日三餐,吃到的食品,蔬菜,其中90%以上是由这群人像蚂蚁雄兵一样,通过日夜颠倒的劳作方式,送到我们面前。于是我决定,要为他们做一些什么——就从改变农业的生产流通方式开始。

我决定开始卖菜了

2014年12月17日,我遇到了天使投资人——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的吴咏铭。他对我说:“这件事值得做,而且值得投大钱来做。它是一件难的事,是一件要打持久战的事。我支持你。”

12月17日后来成了“宋小菜”的生日,也是我们的合伙人日。“1217”的意思是“要你一起”。从1个人的想法,1个投资人的支持,到2015年1月1日“宋小菜”正式注册。我们有来自阿里、世界500强企业的团队和人才陆续加入进来,到越来越多的菜贩、供应商、农民经纪人加入进来,一起参与到互联网农业的各个环节。

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不可能靠一个人的能力去完成,需要很多人的合作,需要团队里的每一个人,用各自擅长的东西,去推着农业往前跨一小步。

2015年,开始走访首批宋小菜客户

“宋小菜”是一个生鲜蔬菜B2B互联网平台。我给它取名“宋小菜”,是因为“宋”与“送”谐音,“小”是指受众,小生鲜蔬菜零售商,包括农贸市场的摊贩、小生鲜店和小夫妻店。我想改变农业从业者的生活方式,把他们以往繁重的工作从此变成“小菜一碟”。“菜”是定位,以生鲜蔬菜类的深度垂直为主。

从小到大,我对农业从业者的生活方式十分熟悉。我发现在中国从事生鲜蔬菜批发、零售的人,普遍工作时间是从晚上八点到第二天下午两点,他们的作息不稳定,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。

起早贪黑的菜贩

我们希望通过“宋小菜”在一定程度上“解放”这群人,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,让百姓吃上好菜,同时也让农业从业者的工作更轻松,生活更幸福。

在阿里工作期间,我发现传统模式下,蔬菜通过菜农到经销商再到菜贩手中,损耗成本较高,也会损失部分收益。因此,我和团队创新了一套“反向供应链”模式。

早期的“宋小菜”,你可以理解为就是一个“网上勾庄”。蔬菜小贩根据自己的需求,提前把各品类的蔬菜和数量提交到“宋小菜”的网络平台上,平台再对接上游农产品生产基地,把农产品直接运输到距离菜贩最近的提货仓库,菜贩第二天早上就近提货即可,所有的操控都通过平台完成。

和其他互联网项目不同,农业不仅要与互联网搭边,线下也要重视。如何打破用户习惯,获得用户信任,成了我创业早期遇到的最大挑战。

讨论公司使命愿景价值观

这个行业没有什么“快牛”和“黑马”,只能如“慢牛”一般深耕细作,专注做好一件事。

马云创业初期,兜售“中国黄页”时被骂骗子,这样的“待遇”,我也尝到过。跑到市场推销“宋小菜”APP时,不少人看到我们的第一反应是“骗子来了”。

说实话,几十年延续下来的交易规则都是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”,现在通过手机订货,既看不到实物,还要先付款,而且第二天才能把货送到,怎么听都像骗人。

看天吃饭的上游生产者更不能理解,这苦活累活我们都不愿意让下一辈干,你们这些城里人还抱着电脑跑过来问东问西,简直就是疯子。

四年前的农业,跟移动互联网的距离还很遥远。相比移动支付来说,现金现款才是菜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,一手交钱一手交货。我们要颠覆的不是模式,而是这一群人的习惯。

“反向供应链”起初很难被接受,我们能做的只有软磨硬泡,死缠烂打。去推销app的时候,碰到一个菜贩子,我们跟他说了一堆关于“反向供应链”模式的介绍。他看了我一眼,指了指面前摊位上摆着的大白菜,说:“你知道大白菜有多少品种吗?”我说:“大白菜就是大白菜啊。”“光大白菜就有40多个品种,你们连菜都分不清,还搞什么农业。”他不屑地说。

我们只能一遍遍用嘴皮子磨,后半夜跑到菜场学采购,睡在农贸市场门口,用大货车搬卸土豆,各种“死缠烂打”,终于在2015年3月10日迎来第一笔客户订单。

辛苦的菜贩

我们公司里有一句话,叫“相信相信的力量”。我们努力让这群人相信,未来是可以发生改变的,应该给数据、给互联网一个机会,也给我们,给他们自己一个机会。当信任感建立起来,改变的不只是一点点。

武汉卖菜的王建平,2015年第一个在“宋小菜”app上订了一箱花菜,从此成了“忠粉”。几年来她每天都要从我们平台上订货,她觉得这样便宜又方便。

安徽人胡宗龙,原本在上海做土豆批发生意,2016年夏天跟“宋小菜”合作后,一天能卖三车土豆。以前他起早贪黑,三四天才能卖一车。后来他干脆离开上海,回老家做了土豆生产合伙人。

山东兰陵县南桥镇的谭玉龙,做了10年农民经纪人,帮乡亲把大蒜卖到上海。2017年遇到“宋小菜”后,他不用农村和销售市场两头跑了。因为订单稳定,他将更多精力转向一产种植和二产加工。目前他每年有7000吨的订单量,直接带动了600多户农户。


2016年,我和公司团队在延安

这几年,菜贩什么时候上班,我们就什么时候上班,时间长了,就有了情感上的连接,信任是一步步建立的。


一开始,团队里的人除了生姜、大蒜,其他品种认识的很少。现在,如果你走进宋小菜,第一感觉肯定农业气息很浓。我们公司墙上画着一格格颜色鲜艳的辣椒、茄子、西红柿,旁边是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。我们一直在寻找“圆规型人才”,就是一只脚能深扎进专业领域里,另一只脚能灵活“画圆”,将传统的农业与创新的互联网结合起来。

走访市场很重要

我在公司里常提到四个字“入土为安”。不管你是写代码的,搞技术的,还是做财务的,做人力的,都要进入业务场景,到核心产区去,对农业保持敬畏,保持学习。你坐在办公室里,永远都不知道真相是什么样的。如果你不进农贸市场,你就不了解用户的需求。如果你腿上不沾泥,就不知道蔬菜的供应体系是怎么回事。

宋小菜关注生姜品质

如今,我们构建的骨干分销商网络覆盖华北、华中、华东的45个城市,去年交易量同比增长3倍多。平均客单价约500元,一周7天4次复购用户达70%,一周7天7次复购用户45%左右。“宋小菜”是要实实在在涉足中国3万亿元的农产品市场,2万亿元的农资农技市场,15万亿元的农村金融市场。

路漫漫其修远兮,回忆起最初的经历,虽然艰难,现在反而觉得那是一个好的开端。

2017年,宋小菜三周年了

  看着他们改变,值了

2017年12月17日,是“宋小菜”的第三个生日。我们所有的员工、客户、投资人、供应商都来了,我认为他们都是我们的“家里人”。当然,我的爸爸妈妈也来了,我在台上发言的时候,他们就坐在台下听。

这一年是难熬的一年,创业路上的艰辛滋味,只有跟着我一起拼的兄弟们知道,在台上说着说着,我就哭了。年会当天,我喝了很多酒,回家已是十二点多。

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,爸妈见到我很客气,爸爸说,我从来都只知道你辛苦,没想到是这么辛苦。爸爸希望能帮我做点什么,他怕我受委屈熬不住了。自这天之后,爸爸经常会关心我公司的业务,也常问我,工作顺利吗?有没有碰到什么事情?我会握着爸爸的手说:一切都好。

2018年,和家人一起在青海

女儿不敢摸爷爷的手,那双手布满了厚厚老茧,粗糙又开裂。小时候,我也不喜欢摸爸爸的手,但我为人父之后,再握爸爸的手,我感受到了温暖,这双坚硬大手的背后是责任,是它们在风雨里拉着缰绳,是它们扛住了家里的重担。

我现在常给爸爸买酒,这是他最大的爱好。平日里,不管我什么时候回去,他一定会醒来,帮我热菜,我会弄点酒和他一起喝一杯。这是他年轻时就养成的习惯,黑白颠倒的作业方式,让他的作息和吃饭时间都不固定,半夜醒来对他而言很平常。

在爸爸身上,我看到了他们这个行业的不容易。与爸爸相同的,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人,果农、菜农,他们都仍按照老的作业方式、交易方式在从事着这些事情。是他们保障了我们的一日三餐,是他们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在为我们日日坚守。

和家人一起参加公司年会

我很爱我爸爸,也爱着这一群默默无闻的人,他们带给我的是感动,是敬畏,我想为他们做些什么。创办“宋小菜”之后,最让我快乐的并不是公司有了多大的成就,而是我实实在在看到了这群人生活的变化。

创业第一年去农贸市场,看到的都是现金借款,柜台后摆着验钞机、POS机。现在农贸市场里贴着大大小小的二维码,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习惯。中午是菜贩们的休息时间,他们拿着手机追剧、刷抖音、玩快手,其实他们对移动互联网的接受程度,远比我们想象的快很多。

现在已随处可见的移动支付

以前,对于一对菜贩夫妻来说,夜晚从不是完整的。丈夫晚上十点出门采购,早上五点到菜场卖菜,在家睡一个整觉都是奢望。而宋小菜节省了他们的作业时间,哪怕躺在家里,动动手指,就能在app上订购蔬菜。

现在,早上夫妻俩手牵手来农贸市场,妻子涂着口红,穿着裙子。他们有时间一起度过美好的夜晚,也有时间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。我们的介入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,也潜移默化改变了他们的生活。

“勾庄F4”就是个例子,她们是4位80后美女,作为农二代,她们内心其实都不愿意接上一代的生意。这是行业最大的悲哀。夏天,四个美女挤在50多度的铁皮房子里,搬货卸货,满身是汗。冬天,摊位上的气温低到零度以下,她们一坐就是一天。

在杭州,她们是外地人,和丈夫两地分居,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,难以为继。她们是第一批使用“宋小菜”的用户,可以说是第一批“吃螃蟹的人”。如今,她们不再是“坐商”而是“行商”。四个美女都回到了老家,因为躺在家里的床上就可以接单订货了。老家是核心产区,只需要和当地的农民一起组织好货源,再通过“宋小菜”app接单,生意就源源不断。

使用宋小菜的菜贩阿姨

宋小菜的使命是“让我们的农业更轻松更健康”,我们的愿景是“成为生鲜行业内中小客户首选的数字化产业服务平台”。发展至今,我们已从几个人的小团队拓展到300人的准独角兽企业。面对广阔的市场和明朗的前景,一方面希望上下游因为我们,相信互联网、相信工具,另一方面希望到年底公司还活着。

我是那种求生欲特别强的人,做最坏的打算,让该来的都来。但即便到了绝境,还是会想方设法地活着。

  我也时常反问自己,值得么?

追问本心,我们最初没有想赚多少钱,没有想自己会过上多好的日子,只是想做一点能够改变农业的事情。所以当我们每次回来,发现几百个员工像打了鸡血一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,都坚信我们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,就觉得值了。

蔬菜是生鲜食材中,损耗程度最大的一类,也是最难标准化的一类。我办公室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字“不要瞎搞”,就是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,扎根在生鲜这个产业里面,其他事情不要去瞎搞。

不忘初心,不要瞎搞

我希望通过“宋小菜”,把“卖菜”变得更性感,而不是大家一想起卖菜都觉得是个苦哈哈的事情。创业到现在,我感觉自己心里越来越踏实,越来越笃定。淡定是因为心里有底,我看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因为“宋小菜”而改变。

2019年,作为湖畔大学新生,马云为我颁发学员证书

我最希望看到90后在这个行业挑大梁,引发更多的行业变革、新的服务、价值、模式。上游种菜的人不用担心菜卖不出去,能专心种菜,享受丰收的喜悦。

对我而言,专注是一种力量,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,能够被相信,真的很美好。

来源|丑故事    讲述|余玲兵   撰稿|团 团

文章授权转载及企业报道,请微信 nsjxms 农世界小秘书,添加时请注明公司+姓名+职位;如有具体作者来源信息,请在作者栏注明文章来源。授权后擅自修改文章内容,经查实后一律追究法律责任,并永久拒绝授权。凡来源于农世界网的内容,其版权均属农世界网所有,文章内容为作者观点,不代表农世界网(m.billygear.com)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。寻求报道,请点击这里

参与讨论

所有评论

热门文章

回到顶部